你的位置:金诚娱乐平台 > 新闻动态 >

苏轼4首经典暮春诗词:一位文人的担当与风骨,一位智者的豁达与乐观!
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20:23    点击次数:113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苏轼的这四首暮春词作,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,穿越时空的阻隔,至今仍在人们心中闪耀着光芒。它们不仅展现了苏轼对暮春时节的深刻感悟,更蕴含了他对人生际遇的深刻思考。在这些词作中,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文人的担当与风骨,更可以感受到一位智者的豁达与乐观。让我们在品味这些词作的同时,也向这位伟大的文学家致以崇高的敬意。

图片

01

桃源忆故人·暮春

苏轼〔宋代〕

华胥梦断人何处,听得莺啼红树。几点蔷薇香雨,寂寞闲庭户。

暖风不解留花住,片片着人无数。楼上望春归去,芳草迷归路。

宋神宗熙宁七年(1074年)暮春,苏轼在常润道中,回忆起同友人陈襄在寒食节出游西湖的情景,挥笔写下了《桃源忆故人·暮春》一词。上片以“华胥梦断人何处”开篇,借神话之笔,写梦醒后词人在友人家所见之情景。那“莺啼红树”的悦耳之声,与“几点蔷薇香雨”的清新之景,本应构成一幅怡人的春日画卷,然而“寂寞闲庭户”一句,却陡然将笔触转向了内心的孤寂与落寞。

下片“暖风不解留花住,片片着人无数”,以拟人化的手法,将春风的无情与落花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。而“楼上望春归去,芳草迷归路”,则更是将这份无奈与迷茫推向了极致。苏轼在这里,以暮春之景为喻,借景喻意,表达了对官场、功名现实残酷的不满。他仿佛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,以犀利的笔触,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,展现了一位文人应有的担当与风骨。

图片

图片

02

望江南·暮春

  苏轼〔宋代〕

春已老,春服几时成。曲水浪低蕉叶稳,舞雩风软纻罗轻。酣咏乐升平。

微雨过,何处不催耕。百舌无言桃李尽,柘林深处鹁鸪鸣。春色属芜菁。

宋神宗熙宁九年(1076年)暮春,苏轼已移守密州。是年暮春,他登超然台,眺望春色烟雨,触动乡思,写下了《望江南·暮春》一词。全词情景交融,既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,又传递了珍惜当下、诗酒趁年华的积极情怀。

“春已老,春服几时成”,苏轼以一句简单的感叹,道出了对春光易逝的无奈。然而,他并没有沉浸在这种无奈之中,而是转而以“曲水浪低蕉叶稳,舞雩风软纻罗轻”的细腻笔触,描绘了暮春时节的宁静与美好。而“酣咏乐升平”一句,更是将这份宁静与美好推向了高潮,展现了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。

下片“微雨过,何处不催耕”,以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,展现了暮春时节的生机与活力。而“百舌无言桃李尽,柘林深处鹁鸪鸣”,则更是以鸟鸣之声,衬托出了暮春时节的静谧与美好。最后,“春色属芜菁”一句,以一句简单的总结,道出了苏轼对暮春时节的深刻感悟:即使春光已老,但生命依然充满生机与活力。

图片

图片

03

南歌子·暮春

  苏轼〔宋代〕

紫陌寻春去,红尘拂面来。无人不道看花回。惟见石榴新蕊、一枝开。

冰簟堆云髻,金尊滟玉醅。绿阴青子莫相催。留取红巾千点、照池台。

此词为苏轼暮年贬谪惠州时所作,上片“紫陌寻春去,红尘拂面来”,绘暮春寻春之景,紫陌红尘,热闹非凡。然而“无人不道看花回”,众皆赏花而归,却“惟见石榴新蕊、一枝开”,独留石榴新蕊,暗含春光易逝之叹。下片“冰簟堆云髻,金尊滟玉醅”,写宴饮之奢,冰簟金尊,尽显豁达。“绿阴青子莫相催”,劝时光暂缓,莫催华发。“留取红巾千点、照池台”,以红巾喻石榴花,愿其长照池台,亦寓留驻青春之意。全词于暮春之景中,见苏轼超然物外之姿,亦含对生命之热爱与哲思。

图片

图片

04

南歌子(晚春)

苏轼〔宋代〕

日薄花房绽,风和麦浪轻。夜来微雨洗郊坰。正是一年春好、近清明。

已改煎茶火,犹调入粥饧。使君高会有余清。此乐无声无味、最难名。

此词为苏轼任湖州知州时所作,描绘晚春田园之景,抒发闲适自得之情。上片“日薄花房绽,风和麦浪轻”,以细腻笔触勾勒晚春画卷:夕阳斜照,花朵初绽,麦浪随风轻摇,展现自然之静美。“夜来微雨洗郊坰”,微雨过后,郊野清新,更添生机。下片“已改煎茶火,犹调入粥饧”,转入日常,煎茶调粥,体现苏轼于宦海沉浮中寻得的生活意趣。“使君高会有余清”,宴饮之余,更感内心澄明,此乐无声无味,却难以言喻。全词语言清新,意境恬淡,展现了苏轼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。

图片

备注:文章/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,如有错误,欢迎指正,一起学习共同进步!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没有了    下一篇:没有了